English

许芥昱诗谶别萧军

1998-01-21 来源:光明日报 王禹时 我有话说

1982年9月末,萧军先生赴美国参加华裔学者为纪念鲁迅百年诞辰学术会议归来。我们相见之后,他谈了些观感外,首要地就是向我展示了他带回的一条诗幅。这是四尺宣对开立裁的窄长的一幅七律诗,字体秀美刚劲。诗曰:

“七十四年独步行,仗剑从戎莽书生。

人前偏喜抬横杠,

笔下爱打抱不平。

信佛未必当和尚,

爱诗难免作痴僧。

明朝检点先生梦,

半入风涛半入云。”

上款是萧军先生访美之念,下款是许芥昱和一对朱红的印章。对作者,我并不陌生,在一些海外报刊上,我常常读到他的诗文作品。但这首守格律而不拘格律,行云流水,调侃哲理的诗,直如登高长呼,临海大啸一样,使我一咏三叹。特别是最后的两句尾联,有如古刹签筒里的谜语。萧军先生不断自言自语地说:风涛,云雾,明天的梦……他很快就把诗幅裱成立轴,悬挂在卧室自己的床头上。

可是就在萧军先生看着这幅字轴后才能入梦的一百个夜晚之后,突然传来许芥昱的噩耗,他在睡梦中,人随着房屋,竟被海涛卷进了太平洋的洪流之中。那一天,萧军先生请我去他家,拉着我的手,噙着泪花说:“明朝检点先生梦,半入风涛半入云,应了,诗谶哪!”

太平洋的波涛,拍击着中国的东海岸,也不舍昼夜地拍打着美国的西海岸。加里弗尼亚州的海滨,在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长长海岸边,许多旅美华人建起了住宅或别墅。这不仅仅是因为百多年来,华人为开拓和建设美国西部地区,付出了血汗,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带山明水秀,它深邃的寓意,更在于这浩淼的太平洋连接着祖国,这波涛浪花中饱含着长江黄河之水啊!许芥昱就住在旧金山湾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楼里,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“枕山带海楼”。

许芥昱,笔名白浪,1922年生于四川成都,是西南联大的优材生,也是沈从文先生的高足。曾随印缅远征军出国抗日,后赴美留学深造,担任过美国《世界日报》记者,加州大学文学教授等职务,获得过新闻学博士,文学博士等学位。他对中国诗词情有独钟,不独创作许多诗歌,还出版了《二十世纪中国诗歌》、《由龙至人》等多部学术著作。他饱含着诗人的怀国之情,常常仰望着太平洋上的明月,低吟着明末羁日诗人朱舜水的名句:“海外孤臣竟不归,老来西望泪频挥。”他爱诗,确实爱到要作痴僧的程度。他的夫人卓以玉也是一位诗人,伉俪二人,不但将书房命名为枕山带海,而且二人的诗句中也总是离不开蓝天、大海、明月和浪涛。在那举头望着太平洋明月之夕,夫妇常常面向着祖国的方向,互相吟和。卓以玉吟道:

“风/今晚请你轻轻地吹/让白浪/在明月笼罩/幽静海湾的怀抱中/喘口气。”

芥昱则和着夫人的诗句吟道:

“相思不是不曾闲/又哪得工夫/春雨/将岩都化作软泥/咒你”

他们夫妇这些唱和诗,在芥昱遇难后,使海外的华裔文人都非常惊异:为什么这些幽美深情的诗句,和芥昱的归宿如此吻合?

芥昱喜爱吟唱祖国的古诗词,唱得入迷时,往往是泪沾襟袖。他更爱唱夫人卓以玉作词、陈立鸥谱曲的一首歌:

“天天天蓝,/叫我不想他也难。/不知情的孩子,/他还要问;/你的眼睛为什么要出汗?/情是深,意是浓,/离是苦,想是空。/天天天蓝,/叫我不想他也难。/不知情的孩子,/他还要问:/你的眼睛为什么要出汗?”

在那枕山带海楼上的明月之夕,从祖国那边涌来的太平洋浪花,呜鸣着,拍打着他的楼栏时,他得知萧军先生访美的消息。当时,一位74岁,一位59岁的诗人相见,无疑地在许芥昱的脑海中掀起层层波澜。他除了称赞萧军的风骨之外,就是想到二人在分别后的月落屋梁之梦,于是写了别萧军的七律。讵知,1982年1月4日之夜,刚刚60岁的诗人,永远休止了他的诗文。

在北京的萧军先生,在那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常常望着那条诗幅驰神。有许多明月之夕,他望着星空,望着天际的银河,写了不少怀友诗,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:

“死别生离信有时,

南辕北辙欲何之。

一斗横天星历历,

银河邀邀动遐思。”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